科普园地
  • 16 2020-04

    营养让呼吸不再“困难”— 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建议

    呼吸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功能,而营养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我们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营养物质代谢所需的充足的O2,以及排出的代谢产物之一CO2,只有通过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能够实现。而呼吸器官、肌肉的健康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支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对呼吸系统及相关的生理过程的支持与维护至关重要。随着环境污染、庞大的吸烟人群及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原因,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逐年上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压并列为“四大慢性病”[1],尤其以慢阻肺为主,我国慢阻肺人群已达一亿左右[2],且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3],因此如何发挥营养素对于维持机体器官生理功能、改善免疫功能及促进机体康复的作用尤为重要。一、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代谢特点1.能量消耗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普遍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及呼吸困难等[4],均使患者静息能量消耗增高。2.食欲下降:营养物质的摄入减少,同时由于长期缺氧、胃肠道淤血等情况,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利用受到影响。3.药物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会影响机体蛋白质代谢[5],茶碱类药物会刺激胃肠道[6],抗生素的应用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7],抗结核药物是B族维生素的拮抗物[8]等,影响营养物质的代谢。4.食物过敏:某些食物如谷类、蛋白或海产品类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引起过敏反应,可能会诱发哮喘。二、营养不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营养不良会影响呼吸肌的质量、肺部结构、弹性和功能以及肺的防御机制。如蛋白质、钙、磷、镁等的不足会削弱呼吸肌的功能;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为蛋白质和磷脂,因此营养不良会导致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出现肺泡萎缩;维生素C、硒等抗氧化营养物质不足也会损害肺的免疫防御机制。三、呼吸系统疾病的饮食原则1.餐次调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能量消耗增加且食欲不佳,因此增加能量摄入的首选方案可以是少食多餐,每日4~5餐,增加能量摄入的同时,避免因饱食而抬高膈肌增加呼吸负担。加餐选择建议,可以选择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如坚果。2.配比调整: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在机体内氧化产生大量CO2,会增加患者的呼吸负荷,而脂肪氧化释放CO2相对较少,因此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评估,适当降低碳水化合物、提高脂肪供能比。并需要注意脂肪的种类:中链甘油三酯,消化吸收比普通脂肪(长链甘油三酯)容易,适当增加中链甘油三酯比例有助于快速供能、促进正氮平衡[9]。食物来源:棕榈仁油、椰子油等食品。Ω-3脂肪酸,能够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并可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10]。食物来源:深海鱼、贝类、亚麻籽油等。3.结构优化:改变“清淡饮食”(馒头配粥)模式。充足的蛋白质可以维持呼吸肌肉强度、保证免疫功能所必需,且蛋白质来源、含量密切相关。支链氨基酸有助于促进肌肉蛋白的合成[11],充足的蛋白质利于维持良好的内环境稳态和正氮平衡。蛋白质来源:奶类、蛋类、水产品、禽畜肉类及豆制品。4.微量营养素的加强:矿物质,钙、镁参与肌肉收缩和舒张,影响呼吸肌做功;铁的缺乏会造成血红蛋白降低造成血液携氧能力下降;铜、硒等营养素与呼吸系统免疫机能相关。食物来源:钙—奶制品;镁—绿叶蔬菜、粗粮及坚果等;铁—红肉、动物血等;铜—贝类食物、动物内脏等;硒—海产品、动物内脏等。维生素,吸烟患者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明显增加[12],另外,肺的支持组织胶原的合成需要维生素C;激素类药物的应用会使患者易出现骨质疏松,额外维生素D是必需的;另外肺结核患者应用异烟肼则需注意维生素B6的补充[8]。食物来源:维生素C—新鲜蔬菜和水果;维生素D-海水鱼、肝脏及蛋黄等。维生素B6—白色肉类。5.肠道健康维护: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饮食习惯(低纤维)及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多有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问题。膳食纤维的补充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蠕动功能。食物来源:深色蔬菜、水果及粗粮。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同时可以提高呼吸道黏膜免疫力,且能调节相关免疫细胞[13]。来源:益生菌制剂、酸奶、奶酪等发酵食品。6.习惯纠正: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减轻胃肠道负担;多参与社交活动,尽可能享受用餐过程,帮助促进食欲及营养代谢。参考文献:[1] Girum T, Mesfin D, Bedewi J, Shewangizaw M. The Burde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Ethiopia, 2000-2016: Analysis of Evidence from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and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2016[J]. Int J Chronic Dis. 2020;2020:3679528.[2] Wang C, Xu J, Yang L, Xu Y,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CPH] study):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 Lancet. 2018;391(10131):1706-1717.[3] D Hogan., L T T Lan., D T N Diep., D Gallegos., P F Collins. Nutritional status of Vietnamese out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 Hum Nutr Diet 2017;30(1):83-89.[4] 葛均波,徐永健.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5] 首健,陈佩杰,肖卫华.糖皮质激素对骨骼肌代谢的调控及其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9,35(05):602-606.[6] 金美玲.茶碱类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08,2(03):224-226.[7] Wienhold, S. M, Macrì, ., Nouailles, G,et al.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is aggravated by antibiotic mediated microbiota depletion in mice[J]. Critical care (London, England),2018; 22(1): 282.[8] 黄可.HPLC法测定异烟肼维B6片中两组份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4,17(09):1510-1512.[9] Miki K, Kitada S, Miki M, et al.A phase II, open-label clinical trial on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and ghrel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 Physiol Sci. 2019;69(6):969-979.[10] Santora R, Kozar RA.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harmaconutrients[J]. J Surg Res, 2010,161:288—294.[11] Mattick SA, Kamisoglu K, Ierapetritou MG, et al.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supplementation: impact on signaling and relevance to critical illness[J]. Wiley Interdiscip Rev Syst Biol Med, 2013,5: 449—460.[12] Lykkesfeldt, J., Michels, A. J., & Frei, B. (2014). Vitamin C[J]. Advances in nutrition (Bethesda, Md.), 5(1), 16–18.[13] Yan-Yan Hor, Lee-Ching Lew, Amy Sie-Yik Lau,et al.Probiotic 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 (LCZ) alleviates respiratory, gastrointestinal & RBC abnormality via immuno-modulatory, anti-inflammatory & anti-oxidative actions[J].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2018,44:235-245.撰稿:阿丽玛校稿:韩海峰发稿:吴艳 鲁燕
  • 14 2020-04

    记得每天吃个西红柿哦!

    记得每天吃个西红柿哦!.mp4视频制作者:孔祥煜  内蒙古营养学会科普志愿者、公共营养师、营养师培训师发稿:吴艳
  • 15 2019-12

    如何才能吃得有营养、吃得健康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绿野之声https://mp.weixin.qq.com/s/9Kz1R7Vs9xs98ShbjNGEQw(点击链接查看详细内容)
  • 06 2019-12

    肝硬化的营养治疗

    一、肝硬化定义: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特点: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病情况:发病高峰年龄在51-60岁,男>女,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多见,总体发病时间以3月份最多。二、肝硬化病因三、肝硬化临床表现四、肝硬化营养不良机制与营养不良表现五、肝硬化营养支持的原则:六、肝硬化患者饮食的禁忌本次内容主要就肝硬化营养治疗作了简单阐述,想要进一步进行此方面或其他疾病的营养咨询,请前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中心门诊咨询,亦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与咨询。参考文献:[1] 徐小元,丁惠国,李文刚,徐京杭,韩莹,贾继东,魏来,段钟平,令狐恩强,庄辉.肝硬化诊治指南[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35(11):2408-2425[2]Plauth M, Bernal W, Dasarathy S, et al. ESPEN guideline on clinical nutrition in liver disease. Clin Nutr. 2019; 38(2):485-521.[3]Morgan MY, Madden AM, Soulsby CT, Morris RW.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global method for assessing nutri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Hepatology. 2006; 44(4):823-35.[4] 临床营养学第三版,焦广宇主编,肝硬化营养治疗篇。撰稿人:马翠翠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中心  主治医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营养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内蒙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  秘书长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肥胖学组  青年委员发稿人:吴艳  鲁燕
  • 12 2019-11

    今天,你的肠道激动了吗?

    您是否在情绪紧张、焦虑或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后,就会“肠道激动”,出现腹痛或者便意呢?小心,这很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一、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呢?它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形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根据排便特点粪便的形状可分为:腹泻型(我国多见)便秘型混合型如果你出现以下这些症状,就要警惕了:1.腹痛: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几乎所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极少有睡眠中痛醒者。2.腹泻:常排便较急,粪便呈糊状或稀水样,一般每日3-5 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10余次,可带有粘液,但无脓血。部分病人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3.便秘: 常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常伴腹胀、排便不尽感,部分病人同时有消化不良症状。4.肠外症状: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精神症状。(图片来源:http://www.lzs100.cc/zb_users/upload/2019/04/201904181555600656765077.jpg)二、引起肠易激综合征有哪些机制?1.胃肠道动力紊乱2.内脏感觉异常3.中枢感觉异常4.脑-肠轴调节异常5.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6.精神心理因素 三、怎样做出诊断呢?(图片来源:《肠子的小心思》)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发作至少每周1次,伴下面2项或2项以上症状:(1)与排便相关;(2)症状发生伴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四、如何治疗?1.一般治疗:详细了解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其与症状的关系,避免敏感食物,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精等),并减少产气食物(如奶制品,大豆,扁豆等)的摄取。高纤维素食物(如麸糠)可刺激结肠运动,对改善便秘有明显效果。(图片来源:http://www.cignacmb.com/d/file/20181116/8dee64b237f811a81edc51ca430417ae.jpg)2.对症处理(1)腹痛:可以用解痉药来减轻症状,例如匹维溴铵,能够有效缓解平滑肌痉挛。(2)腹泻:可适当选用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地芬诺酯适用于症状较重者,轻症者可选用蒙脱石散、药用炭等。(3)便秘:可使用导泻药,宜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促动力剂适用于有腹胀和便秘型患者,常用的有莫沙必利、依托比例等。(4)抗抑郁药:对腹痛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尤其是具有明显精神症状的患者,适当予以镇静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有一定帮助。(5)肠道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可纠正宿主肠道菌群失调,对腹泻、腹胀有一定疗效。五、预后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疾病,虽然可反复或间歇发作,但它是可以治愈的,不会引起癌变,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因此,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心理健康。参考文献:《内科学》第九版。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编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研究生 侯俊楠发稿:吴艳 鲁燕       
  • 29 2019-10

    隐形杀手-高脂血症

    历史长河流淌着人类与疾病对抗的血泪。上古时代巫医以祭祀手段企图消灭恶劣卫生环境以及资源匮乏带来的传染病肆虐和营养不良,时至今日,文明的启示似乎也并不足以削减疾病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物质富足、医疗水平上升,一切高速发展的今天同样伴随着人口的爆发和微生物进化。现代医学中,肥胖等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亚健康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越来越成为真正威胁人类的洪水猛兽,悄无声息的给身体带来无法逆转的伤害,高脂血症就是这样的隐形杀手。血管一线牵,珍惜这段缘:什么是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就是血浆中甘油三酯(TG)或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高脂血症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性、渐进式、覆盖全身的,血脂异常最明显的就是导致了全身大小血管病变,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硬化狭窄,甚至堵塞破裂,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梗、脑梗、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除此之外,还会引起脂肪肝、胰腺炎、糖尿病、AS固缩肾、眼底出血、黄色瘤、脂肪瘤、跛行等等多种疾病。多数人都是在出现心脑血管病、胰腺炎等相关疾病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高脂血症,并且当作是一种疾病看待。通常人们称其为血脂升高而非病症,对检查单上的身体变化并未给予重视。正是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疾病性质,潜移默化的造成了多种严重并发症。血管一线牵,珍惜这段缘,不管是走心还是走肾,甚至走肝走脑走胰腺,其实高脂血症都能做的到,在并发疾病这方面实在是“品质保证,良心见证”。烟酒油糖一时爽,得病直奔火葬场:我得了高脂血症吗?如果您是40岁以上中年男性或绝经期后女性,恰巧您喜欢常年窝在沙发里吃高热量高脂肪饮食,没事还抽根烟喝点小酒的肥胖人士;又或者您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出现皮肤黄色瘤或是有相关家族病史,那么您就是容易受到高脂血症进犯的危险人群!高脂血症的病因包括高脂高热量饮食、吸烟、酗酒、压力、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家族遗传,还有部分人可能由于疾病和激素等药物应用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凡是有危险因素都应当就医化验检查,就医前至少2周应当保持习惯饮食、不饮酒、避免服用影响血脂的药物等以免影响结果,禁食12小时后抽空腹血送检。通常情况下TG≥2.3mmol/L、TC≥6.2mmol/L、LDL-C≥4.1mmol/L以及HDL-C≤1mmol/L中只要符合一项以上就可以诊断血脂异常。虽然化验单上有参考值,但病人并不能根据参考值自行判断,对于已经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种观念尤其危险。因为参考值只适用于一般人,而根据年龄病史等风险因素,部分患者血脂应当较一般人控制的更为严格,所以还是需要专科医师把关。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当就诊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科等与自身疾病有关的科室进行检查,或就诊营养科进行减重等营养治疗、制定饮食和运动计划。今天你不控制血脂,明天血脂控制你:血脂高了咋办呀!?首先高血脂症应当引起重视,但绝对不应当引起恐慌。只要发现血脂异常,就有办法应对。在没有引起相关并发症时控制得当能避免疾病发生发展,有相关疾病出现后,调控血脂更是阻止疾病进一步加重的关键因素。目前对于血脂异常的治疗调节主要为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其中对于有基础疾病的高血脂要首先治疗原发病,血脂调节以药物结合饮食运动等为主。根据患者血脂异常的风险评估及血脂异常特征给予不同的药物或多种药物结合治疗,临床上常见阿托伐他汀等以降低胆固醇为主的他汀类药物和非诺贝特等以降低甘油三酯为主的贝特类药物。调脂药物的服用必须经临床医师专业指导,切不可盲目服用。生活方式干预是药物干预的基础,是基本所有高血脂或有高血脂倾向的患者都应当做到的干预手段。可以说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模式和运动行为就可以达到预防效果,降低患病和恶化风险。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结构平衡,拒绝高脂高热量的同时也不能完全素食,应当按照饮食金字塔均衡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各类营养素,避免营养不良,同时结合自身情况与医生咨询进行适当调整,制定低脂低糖、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纤维素的饮食计划,严格限制饮酒,彻底戒烟,适当运动,调整作息,保持心态平和。高脂血症既是容易引起多种严重疾病的基础,也是相对容易干预的疾病。如果变化饮食习惯,改善生活方式就能够有效的预防疾病发展,为什么要熬到吃药住院呢?攒病如赌博,不仅赔钱还陪命;修身养性就是为自己提前准备了一份保险,降低患病风险和资金投入,回馈健康人生。(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参考文献:[1]内科学[M]第九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861-864[2]Alan Jacobsen,Nazir Savji,Roger S.Blumenthal,et al. Hypertriglyceridemia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2018 AHA/ACC Guideline.ACC.Jan11,2019.编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研究生  迟卉        发稿: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