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园地

浅析“新冠病毒”的粪口传播风险

发布时间:2020-02-05 浏览次数:3001 【返回】

2020年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该院肝病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某些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的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提示病毒可能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该研究的发布立刻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关注,甚至引起了部分老百姓的恐慌,“粪口传播”一词一时间成为了各大网站的热搜词语。在此我们围绕这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做一简要分析。

一、何为粪口传播

“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粪口传播的研究一经报道,很多人纷纷表示不解,甚至有些人大肆发表“我又不会吃屎”、“专家怎么不去吃屎”之类的过激言论。因此我们需要先了解何为粪口传播,它真的是有些人认为的需要“吃屎”才能传播的途径吗。粪口传播是指某些传染病病原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食物等,当健康人接触被污染的物质,病原会通过口腔进入人体(主要是消化道)而造成感染的过程。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当病原携带者如厕时粪便粘在手上,而其没有洗手又直接接触了食物,食用这些食物的人就有感染的风险;用含有病原的粪便给蔬菜、水果施肥,病原就可能附着在这些食材上从而造成感染的可能。这些病原一般为消化道病原,我们熟知的细菌有幽门螺旋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常见的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手足口病毒等,蛔虫、绦虫则是寄生虫的典型代表。因此粪口传播途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传播途径,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粪口传播途径(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新冠病毒”通过粪口传播的风险如何

“新冠病毒”存在粪口传播途径的研究一经发布,很多人发出“之前不敢出家门,现在连厕所都不敢上”的荒唐言论。在此我们简单解析一下报道中“病毒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这个结论。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在于研究人员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病毒核酸,但其实检测出核酸只能说明患者的粪便中存在有病毒的核酸物质,并不能代表能说明粪便中就有活病毒的存在,只有从粪便中分离出具有感染性的活病毒才能进一步研究其粪口传播的风险。因此目前研究结果只能将传播风险定义在可能性的范畴,是否存在这样的传播风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更多的数据支持。

三、如何有效预防粪口传播

假如“新冠病毒”今后被证明存在粪口传播途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同时目前研究结果已提示病毒具有经粪口传播的可能,因此为谨慎起见,还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注意。与呼吸道传播相比,粪口传播的能力普遍被认为要弱一些,预防方式较呼吸道传播也更为简单,一般来说在生活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勤洗手:洗手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预防传染病感染中最经济、方便和有效的方法。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且需要使用肥皂、香皂、洗手液等清洁用品并用流动水冲洗不少于20秒。另外着重提醒大家的是关闭水龙头前要将水龙头清洗一下,否则刚洗干净的手可能再次沾上水龙头上的病原。

2、马桶消毒:经常对马桶进行消毒,消毒时采用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都可有效灭活病毒。 

3、注意饮食卫生:在疫情警报未解除前尽量少吃生食,食材尽量烧熟再吃,若需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一定要用清水充分洗净。

最后想说的是,无论病毒以何种途径传播,只要我们积极预防,措施有效,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就一定会取得这场无硝烟战争的最终胜利。


撰稿:闫鑫磊 预防兽医学博士,从事食源性疾病教学研究      发稿:吴艳